Page 16 - 流金歲月宜蘭河教案02
P. 16

三、宜蘭河流域變遷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道光二十年(1840)《噶瑪蘭廳志》記載了蘭陽平原地理環境與水文

                   特性「海口北山東盡為烏石港;南山東盡為蘇澳。自烏石港至頭圍、二圍,路皆
                   沿山西行。……            過金面山之南至二圍,二圍之地有山,名曰擴仔山。西南過白
                   石圍、湯圍,而至於三圍(礁溪)。其地有坑曰礁坑、曰旱坑。西南逾溪達於四圍,
                   又東南逾溪達於五圍。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勢大溪本與蘭陽溪同源:「西勢大溪,在廳治西南三十里。從界外玉山腳
                   發源,出大叭哩沙喃口,至內崩山與東勢之濁水分支,由大三鬮、胡鰍斗、金包
                   股、六七結,繞過三結,東轉至下渡頭淺澳束成港道,北匯烏石港入海」。清道
                   光二十年間(1840)陳淑均所繪「噶瑪蘭地輿全圖」中,西勢大溪與今之宜蘭河

                   的位置相仿;依據廳志描述:「…平原中有濁水大溪,出山東注,源在噶里阿完
                   社,東流入海。近年故道淤淺,正溜北徙。繞經員山,過五圍(今宜蘭市)之東,
                   由烏石港入海。」,又文「嘉慶十四年(1809),颶風作,濁水溪正溜北徙與清水
                   溪合流。嘉慶十五年,暴雨襲宜蘭,清濁攸分,仍循故道……」。;當時宜蘭河

                   被認為與蘭陽溪同源,而且下游河道分兩支,主支流乃往北沿沙崙舖(海岸沙丘)
                   游移再會淇武蘭溪(得子口溪)而注入烏石港,而另一支流則循過嶺 15 里(海
                   岸沙丘)西緣南迴至東勢大溪(蘭陽溪)及溪南的冬山河水系,在加禮遠港入海。
                   蘭陽平原的河川因受海岸沙丘阻擋,故河道經常蜿蜒於沙丘後背濕地,往往等到

                   多條河道匯集,再一起衝破沙丘入海,此種現象有別於西部海岸的河川特性,亦
                   使得河道容易發生變遷!(蔡文婷,2007,蘭博電子報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外有關烏石港與宜蘭河內陸的河運,後來出任台灣第一任台灣總督的樺山
                   資紀,曾於清同治十二年(1873 年)經海路前來宜蘭調查。其日記記載如下「九月

                   十日,雨。上午九時前往噶瑪蘭廳,雇小船,沿著河道,午後四時抵達。河道彎
                   曲,水路凡六里。河道旁有哆羅美遠社,有位熟番婦女裸體投入河中,並向我們
                   講出聽不懂的話語。同市街當中,如此奔走者還有。抵達噶瑪蘭廳。有一官吏出
                   來引導,並問說來自何國,為何而來,及說明近來生番出沒,射殺清國人四名,

                   勿往山邊行走,因為危險。」 (張文義,2003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蘭河在早期沖積扇性質之故,常與得子口溪、蘭陽溪(昔東勢大溪)的水
                   系纏繞不清,每每因河川暴漲,便互搶襲水路而改變宜蘭河河道,而宜蘭河與蘭
                   陽溪上游更是有流水互相合併的現象。其實昔日「兵分多路」、「飄忽不定」、「活

                   蹦亂跳」的河道形態,均是早期未經整治的河川常態,也符合沖積扇三角洲的地
                   形特徵;同樣的例子也見於平原上的諸河系,如吧勞吻社位於今員山鄉惠好村,
                   此社原屬於溪南的東勢十六社,在蘭陽溪之北,故印證蘭陽溪河道也發生南北擺
                   夷的事實。如今其位置顯見當時宜蘭河乃是向北流去,並且被認為與蘭陽溪為分

                   流同源,且(極有可能)與得子口溪相會出海




                   清嘉慶 14 年制道光 30 年宜蘭河道變遷統計表
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