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 - 流金歲月宜蘭河教案02
P. 9

(三)五十溪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現在的五十溪發源於下阿玉山,根據學者研究推斷,最初源頭之一在雙連埤,
                   後因河川襲奪作用,加上南面山地沖刷而下的碎屑堆積阻斷了東流的河道
                   ,從此成為堰塞湖。此後因板塊擠壓,地形明顯隆起,以致五十溪下切,成為今

                   日陡坡深谷的樣貌。最上游叫隘寮溪仔,圳頭以上的河段山丘交錯層疊,溪流彎
                   來繞去,因此被稱為五層溪。日治時期由於音譯之差,誤寫為五十溪,從此沿用
                   至今。溪流於圳頭離開山地形成沖積扇地形,之後河道沿著北面山麓向東流經崩
                   山湖、二湖、柑宅仔、蜊仔埤、內員山仔,來到員山大橋附近與大湖溪匯合之後

                   稱宜蘭河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十溪
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大湖溪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宜蘭河清朝時期稱為西勢大溪,早年蘭陽溪的主流之一,即循此河道出海
                   ,可以想見當時河面比現在寬闊得多。昭和三年 ( 1928 ) 日本總督府通過「蘭陽

                   溪整治計畫」,工程以築堤為主,並於昭和十一年 ( 1936 ) 竣工;左岸的堤防從
                   再連開始,迄於壯圍東港,蘭陽溪的溪水從此不再循此河道出海,水文因此大為
                   改變。今日的大湖溪源頭有二,其一發源於內城仔北面丘陵以及湧泉水 ( 北源 ),
                   從鼻仔頭流出;另一源頭位在深溝水源生態園區附近,此地原為西勢大溪沖積扇

                   扇端的湧泉帶,豐沛的湧泉水,匯聚形成大湖溪的上源之一 (
   4   5   6   7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